印象里我们威斯康辛州上过三次热搜:第一次是因为 2018 年的极端天气冻死了一位市民,第二次是因为 2020 年秋季开学时校园感染率高居不下,第三次是因为 2020 年底总统大选我州出其不意从红翻蓝。
这其实就是我们州的三大特色:冷,浪,红。
如果你问我美国好不好玩,我会说好玩。因为芝加哥有冲不淡的夜色,波士顿有书卷气的红墙,洛杉矶有调色盘一样的海浪,西雅图还有雷尼尔雪山不遑多让。
如果你再问我在威斯康辛麦迪逊读书好不好玩,我会说无聊透顶。这里说是州首府,其实也就州政府那一栋建筑有点城市味道。曾经对这个学校的想象全来自于留学平台与知乎上一篇又一篇学姐学长的分享文章,关于学校知名度,关于学校治安,关于体育大校的 School Pride 。最后我自己也在想,能静下心来在村里好好学习就好。
我市最(唯一)气派楼 州政府
所以就算来之前我也读到过共和党州长砍掉了学校的 funding ,学校最拿得出手的特产也就冰淇凌,冬天马桶会结冰,我还是想来这里。
但来了之后我发现,曾经的读物里对这个城市的描绘过于片面,好像麦迪逊只是一座聚集着年轻气盛的学生们的大学城。但其实并不全是。
高等教育系统内的人都对我们州的威斯康辛理念耳熟能详,即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不应该被局限于课堂之内(Education should influence people's live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classroom)。校园的边界在这个地方被模糊,让我印象中的麦迪逊总在校园晃悠,却忘了校园之外才是真正的威斯康辛,才是真正的麦迪逊。
01城市秒答
地理位置:美国中西部,威斯康辛州
人口: 约 27 万
面积:约 262.88 平方米
周边学校: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02我想堆个雪人,他想冬天快点离开
能把人给冻去世,马桶结上冰,零下 40 度的冷究竟是哪种冷?
其实并不是全副武装世界末日一样的感觉,相反大部分麦迪逊学生冬天的穿搭还是羽绒服毛衣加保暖衣。东北人说这里跟家里感觉差不多,南方人说其实还是能接受,就连非洲来的朋友也还能在冬天坚持步行到教学楼。
倒也不是因为这里不够冷,只是来自外地只在公寓教学楼两点一线的学生们被常年 80 华氏度往上的暖气惯得像温室里的盆栽,只需要走一小段穿梭于校园之间的路,然后就可以进入暖气十足的室内。温暖舒适还是常态,挨冻受冷多是因为看见满城白雪皑皑想去玩耍然后自愿一头栽进雪地。
难以置信但这确实是我们的三月
麦迪逊学生社交媒体账号里有三大类照片:第一,你要有一张雪地里穿得很多的照片,这张照片一般会被当作初雪纪念,背景大多是我校特色自由女神像气球;第二,你要有一张在雪里穿得很少的照片,此类照片常常发生在酒局后好友家的阳台;第三,你感恩节一定会去一次芝加哥,在云门或者中国城的“你很美丽”墙前面瑟瑟留影。
看吧,就算冷到零下 40 度,我们也不会夸张到被冻出问题。脸被冻红可以 p ,姿势摆得坚持不住了就可以立马进室内,今天这场雪拍得不满意接下来还有 5 个月的雪能让我们发挥。
另外一个麦迪逊保留项目是雪地摔跤。冬天的积雪之下还有暗冰,不管你穿什么防滑靴子都防不胜防。曾经有一天走在路上,与我擦肩而过的头发花白的一位老爷爷脚下一滑一屁股摔在了地上,我当时立马就想到了新闻里老人摔跤摔骨折甚至产生更严重后果的新闻。那一瞬间我也无暇看路,脑子里只有这老人会不会出什么事,我是不是得去打个 911 。
然后我自己一脚踩在了暗冰上也摔了下去,摔下去时手肘着地感觉自己甚至有点震得头晕。与此同时那位老人若无其事地站起来又健步如飞地离开,从摔下去到站起来不过 5 秒时间。“这就是本地老炮吗?” 我蹲在地上,感觉地上的寒意已经开始钻过我的衣服往我皮肤骨髓里渗,意识到自己有多初来乍到。
所以这里的冷不需要你去挑战,你只需要去习惯。
冬天如果太冷可以在路边咖啡店避寒
与我们一样尝试去习惯这里的冷的人还有街上的流浪汉,不过是以一种更加被动的姿态。开学前刚刚见到他们时他们是三五成群在街上载歌载舞聚众吸麻的快乐行者,渐渐入冬时,他们的嘈杂就被毛茸茸湿漉漉的白雪覆盖。他们的大本营不再扎根在露天的平地上,而开始转向商户与商户之间建筑的凹槽里。大概宽 1.5 米长 2 米的凹槽里可以躺两三个流浪汉,地上铺着花色不一的薄毯,脚边摆着喝得精光的 711 饮品杯。
夏天有多吵闹,冬天时的他们就有多沉默。随着温度从 -10 降到 -40 ,凹槽里的人也越来越少。曾经有一位在市中心叫喊着“ Need change Need change, big change small change any change ” 的流浪汉从今年春天起就没有再见到过。
这里到底有多冷其实因人而异,可能是一件加拿大鹅,或者是三床夏天的薄毯。
04寂寞就喝一杯酒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曾经被评为美国 Top3 Party School 。我们为什么这么能喝酒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这里的冬天漫长无聊,娱乐稀疏难找。
整个大一期间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距离学校 5.5 miles 的商城 West Town Mall, 连排的几栋小平房里能走进去的店面选择并不太多。就算是营业期间也有大把大把的商户大门紧闭,food court 的桌椅总被灰色的遮灰布挡住。即使如此,这里还是比学校旁边的 Urban Outfitters 让人更眼前一亮。H&M , Forever 21 ,和 American Eagle 共同承包了周围居民的衣柜,走在路上好像每个人都穿得一样。
就像街上的服装搭配一样,麦迪逊的日子过着就是有点单调冗长。
如果以为单调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没有参透乐趣造成的,那和本地朋友出去玩依然会给你当头一棒。夏天就是 Hiking , 冬天就是滑雪,新奇点的能下湖凿开冰摸鱼, 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留在室内喝酒。
我们去不腻的 Mendota 湖
夏天也可以去湖边喝酒看夕阳
State Street 是麦迪逊城区最繁华的一条街,街上有一家很醒目的店,门口标语写着“ The Happiest Corner in Madison ." 店里大大小小的酒瓶玲琅满目,你可以找到本地自产啤酒,来自南美的更醇厚的啤酒,甚至可以找到青岛啤酒。对于 Liquor People 来说,各式伏特加威士忌也是应有尽有。如何在麦迪逊变得快乐,满店面的酒精给你答案。因为 9 点以后禁止售卖酒水,所以从傍晚开始这个城市就会变得醉醺醺。
麦迪逊街道常态
我一直以为麦迪逊的酒局会疯狂得没有人性,即使不胜酒力也必须强制喝下去。于是在第一次和朋友们喝酒的时候就做好了假喝的打算。出门之前把偷偷倒酒的动作无实物表演了十遍。两三 shot 下肚,我又开始浑身发红。我的 asian glow 最终惊动了场上的朋友,大家看着我熟龙虾一样的脸一边对我的低酒量强反应感到新奇,一边把我手边的烈酒拿开替换成果汁。原来麦迪逊的酒局并不是非要疯狂到全场酩酊大醉,只需要真的能成为风雪里的消遣。
穿着 Wisconsin 红 hoodie 的学生骑在 Trolley 上尖叫高歌,坐在湖边的老夫妻端着塑料酒杯看另一天落下,下了班的工作者坐在 bar 前鸡尾酒一杯又一杯。麦迪逊的悠闲由酒精构成,也被酒精催化。
所以如果你来到麦迪逊。安顿好的第一天夜里听到隔壁音乐震天响,酒精的味道拼命从门缝里往你的房间钻,请不要介意这一点吵闹,麦迪逊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将日子过出花样来。
05是红还是蓝
2020 年年底我州大爆冷把选票给了拜登而不是川普,出结果的那天整个麦迪逊都洋溢着骄傲和自豪。站在街道中央,看着印着拜登头像的海报铺天盖地,我感觉麦迪逊就像是另外某个蓝州的一块飞地,红得发亮的威州里显得格格不入。
麦迪逊在下方蓝块区域
作为红蓝政治对立据点州之一,不同于其他州,威斯康辛州的两党政治意识形态在某些程度上是基于城乡身份意识出现的。一些乡镇居民抱怨着州政府心里只想着麦迪逊和密尔沃基这两大城市( the state is considered Madison and Milwaukee ), 将对于城市的仇恨投射到了政治行为中,曾经出台过十号法案针削减在在美公职人员的权益的共和党极右派州长 Scott Walker 的支持率都能有 53 %。
曾经在打车时遇到了一位来自一个叫做 Stoughton 的大镇子的司机,上车后东扯西扯就聊到了他不喜欢麦迪逊。他觉得这里的人很 fake , 个个都是高傲的政客,他在这里做 uber driver 其实并不比在 Stoughton 赚得多,过段时间就还是打算回家养老了。
有意思的是,我身边的国际学生回忆起麦迪逊都会称这里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安逸小镇。来留学的学生说麦迪逊是个村,麦迪逊以外的人却又管他叫做城。
与此同时,麦迪逊的种族问题也是根深蒂固。校园里随处可见黑人权益协会的海报, BLM 的口号, 现实世界里的数据却是这里的种族不平均情况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一小时车程之外的密尔沃基黑人与白人生活区域的隔离程度是全国大城市中最高的。
夏日特有的农贸夜市
这些矛盾的现象一度让我感到分外有趣,同样是外来客,来到麦迪逊后对这里的感受却大相径庭。作为一个州的首府,发挥政治作用的它要承载着大大小小的抗议集会,心甘情愿地当威州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作为一个大学城,接纳着世界各地的学生的它要祥和平静,给世界展示锈带上的城市还包含着五光十色的人文光彩。
麦迪逊是寒冷的,肆意的,矛盾的。在这里,马桶会结冰,冰淇淋会吃腻,像我一样的过客留学生来来去去。每个人都用不同的眼光审视着这里,一开始的期待也可能会变成倦怠。但就像电影降临里抛出的问题一样,如果你一开始就知道来了之后会厌倦,你还会再来吗。
我的答案还是会,因为经历只在发生后才能被叫做经历,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